
作者:Zhou,ChainCatcher
自去年以来,日本上市公司 Metaplanet 的比特币资产策略引发高度关注,其股价一度上涨超40倍。公开数据显示,目前该公司已持有2万枚比特币,成为全球第六大比特币财库公司。然而,尽管比特币自今年4月以来持续走强,Metaplanet的股价却在6月见顶后回撤逾50%,与BTC的关联性逐渐减弱。
加密市场内生变量走弱
从最初的一家酒店公司,到如今手握2万枚比特币,Metaplanet仅用不到两年时间便跑通了「买币—拉股—融资—再买币」的商业模式。
2024年4月,随着比特币探底回升,公司启动增发与可转债融资,并购入首批BTC;股价上行后,公司进一步通过股东增发与低息贷款加仓。截至2025年9月初,公司持币约2万枚,加密市值超过20亿美元,位列第六大比特币财库公司(仅次于MicroStrategy、MARA、XXI、BitcoinStandardTreasuryCompany、Bullish)。
此外,公司将年末目标定为3万枚,并按既定募资计划在9–10月继续买入;总裁Simon Gerovich在特别股东大会上表示,力争2027年累计购入21万枚BTC(约占总供给1%)。
截至9月2日收盘(UTC+9),Metaplanet报832日元,较6月高点1,930日元回撤约57%。按持币2万枚、以BTC约10.8–11.1万美元计算,财库市值约21.6–22.2亿美元,对应「市值 / 持币市值」≈ 1.8×(近似mNAV溢价,未计其他资产 / 负债)。
股价与币价的背离并非Metaplanet个体现象,而是加密市场内生变量走弱的结果——据SoSoValue数据,8月比特币现货ETF单月净流出约7.51亿美元;比特币资金费率自7月中旬高位回落至接近0,期间多次转负。边际买盘降温、杠杆动能走弱,BTC财库股与BTC的再耦合门槛被抬高。
绝地求生还是饮鸩止渴?
据报道,Metaplanet股东已批准增加授权股份并制定优先股条款,最高发行额度约38亿美元,所得款项主要用于继续购入比特币、扩大财库。在日本市场,优先股并不常见;固定股息与清算优先权带来资金确定性的同时,也意味着即时稀释与治理折扣,市场将以「能否转化为上行动能」来评估这笔「补血」的有效性。
决定成效的关键不在于「能否成功发行」,而在于资金入场后遭遇怎样的加密β。
按公司的计划,今年年底前将比特币持仓增至3万枚,对应后市的三条发展路径:
1)快节奏(β回暖):若比特币现货ETF明显重回净流入,公司有动力在9–10月快速将新增1万枚基本买满,均价大致落在当下价格带上下区间。效果是账面BTC迅速放大、mNAV溢价阶段性企稳甚至回修;代价是抬高持仓均价、对回撤更敏感,叠加优先股股息的「刚性成本」,下跌弹性被放大。
2)中节奏(β中性):若比特币价格短期以震荡为主,公司更可能分批买入,年底将持仓推进至2.7–3.0万枚区间。这种做法降低买在高位的风险,但稀释与优先权折扣会抵消估值弹性,股价多半贴近mNAV运行,溢价恐难以显著扩张。
3)慢节奏(β走弱):若资金持续净流出,比特币价格难以维持高位,公司的mNAV溢价将继续收敛甚至转折价;优先股/增发的稀释预期与融资成本抬升,叠加市场情绪的崩塌,股价下跌的动能会被继续放大、估值中枢下移,或出现被动去杠杆的压力。
结语
简而言之,财库模式虽然带来了短期的增长动力,但在市场波动和宏观经济变化的背景下,这一模式的脆弱性逐渐显现。选择All-in比特币之后,Metaplanet的未来已无法由自身掌控,而是交给了加密市场的走势。而随着加密市场未来合规购买方式的多元化,从价值洼地到市场共识,作为路径追随者的Metaplanet或许将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